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吴润东团队在真皮脂肪调控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皮肤炎症性疾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临床药学部
阅读:9101
时间:2025-07-22
.

1.jpg

近日,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第二通讯单位)吴润东团队联合厦门大学张凌娟团队等科研人员,在国际知名免疫学期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近五年平均IF=22.6,JCR Q1)上发表了题为《在银屑病中真皮动态成脂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来驱动炎症的消退》的重要研究成果。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吴润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2.jpg

银屑病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和持续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全球约有2-3%的人口受到影响。尤其是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因其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脓疱形成,是难治且具有致命风险的疾病类型之一。这项研究首次揭示皮肤真皮层的脂肪生成在银屑病的进程及炎症消退过程中发挥关键的免疫调节作用。

揭示真皮脂肪的双向免疫调节机制

3.jpg

在银屑病小鼠模型中首次发现真皮白色脂肪组织(dWAT)具有"促炎-抗炎"双向功能

明确真皮脂肪组织调控银屑病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

低像素图4.jpg

研究团队利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揭示皮肤真皮白色脂肪组织(dWAT)是如何调控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在银屑病发病初期,皮肤真皮层中的PDGFRA+脂肪前体细胞释放趋化因子CXCL1及炎症因子SAA3,促进CXCR2+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活化。而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则通过释放IL-1β进一步激活前脂肪细胞,从而形成了一个持续增强的炎症反馈环路。

5.png

6.jpg

发现中性粒细胞与脂肪前体细胞形成持续增强的炎症反馈环路

进一步研究发现,被招募并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可释放炎症因子IL-1β,反向激活脂肪前体细胞。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CXCL1–IL1β”持续增强的炎症反馈环路,使银屑病皮损持续扩大,难以消退。

证实PPARγ介导脂肪生成对银屑病炎症消退的重要性

7.jpg

然而,当炎症信号持续存在时,研究团队发现脂肪前体细胞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会分化为一种新生的脂肪细胞,这些脂肪细胞通过分泌特定脂质类物质,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显著促进炎症消退。通过药物或基因敲除抑制PPARγ介导的脂肪生成会导致早期脂肪细胞无法成熟,炎症无法及时消退,从而加剧银屑病症状。

在人银屑病患者中进一步验证研究发现的临床意义

8.jpg

研究还在人类银屑病患者样本中证实了这一机制的临床相关性,确定了以C/EBPδ+脂肪前体细胞为代表的脂肪谱系细胞,这些细胞具有高水平的炎症反应和IL-1信号通路活性。此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转录组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与皮肤脂肪生成呈负相关。

这项研究首次明确了真皮脂肪组织在皮肤炎症中的双重作用:脂肪前体细胞通过与中性粒细胞的CXCL1/IL-1β信号交互启动炎症,而随后PPARγ驱动的脂肪生成则通过脂质介质有效缓解这一炎症过程。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理解,更为开发以脂肪生成或脂质介质为基础的全新治疗方案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为银屑病及其他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皮肤炎症疾病患者带来治疗的新希望。